骨灰也有风水效果——大清龙脉永陵

《清世祖实录》卷七 顺治元年八月十一日:“丙寅,恭奉大行皇帝宝宫安葬昭陵。”宝宫者,宝骨之宫。宝骨系佛家语,为舍利之类。佛家火化后的骨殖,谓之舍利子。故盛殓帝王骨灰的葬具,亦谓之“宝宫”。史学家陈垣在《顺治皇帝出家》一文里说,所谓宝宫,其实就是一个骨灰罐,在帝王家则称之为“宝宫”。—皇太极火化的有力佐证。凡此清代皇帝实行火化。均记以“宝宫”安葬,这是一种隐喻手法。
皇太极死后以国礼举行火化已确凿无疑,由此可知火葬是清初满族的丧葬习俗,但有清一代满族的葬俗也有所变化。概括起来,可分为两个阶段。
1、 清初至康熙朝均实行火葬
清初满族的葬俗大都沿袭女真族的火葬习俗。雍正皇帝说:“本朝肇迹关东,以师兵为护卫,迁徙无常。遇父母之丧,弃之不忍,携之不能,故用火化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五)所以,清初大都实行火葬。努尔哈赤时代,“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”(李民实:《建州闻见录》)。从现在发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、恪恭贝勒二墓中,发现无棺椁,只有装着火化后骨殖的瓷罐。这说明努尔哈赤时代实行火葬。除皇太极外,努尔哈赤、福临、多尔衮都以火葬。
2、 雍正朝起实行火化
康熙朝以后,疆域广大,各民族往来,人民生活安定,同时深受汉民族习俗的影响,因之,满族丧葬习俗也随之逐渐转变。故从康熙帝开始以后各代皇帝均不火化,而用土葬,并将此葬俗列入国法,即“一概不许火化,倘有犯者,按律治罪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五)。对先朝皇帝之词,也多加隐讳。
尹德文 (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、1)

圈主 管理员

热门评论
:
该帖子评论已关闭
图片审查中...
编辑答案: 我的回答: 最多上传一张图片和一个附件
x
x

客服微信:11464949

网站备案号:豫ICP备2022021120号-2